臺灣名嘴安樂死:這一次,我終于學會了如何與世界告別
發表時間:2022-08-13 來源:中國NLP培訓學院
“人必有死!送君千里,終有一別!年輕時奮斗向前,年老時喜樂再見。如果你心里有我,死亡就不是離別?!?/p>
——傅達仁遺言
最近臺灣傳奇主播傅達仁的安樂死臨終視頻被曝出,傅達仁在家人的陪伴下喝下藥水,平靜地離去。
視頻下有很多評論:
“目擊生命終結前的一瞬間,再平靜都震撼“;
“想起了倚天屠龍記里面的一句:生亦何歡,死亦何苦“;
”盡管體面地告別,也是勇氣“;
”中國人的生死觀是極度扭曲的,對生極盡贊美,對死卻非??謶帧?。
你怎么看待?如果到了直面死亡的那一刻,你會是什么態度?
Tanny | 作者
01
體面地決定自己的死亡,
是什么樣的體驗?
臺灣傳奇主播傅達仁,在去年6月前往瑞士實行了安樂死。
86歲的生命里,他是籃球選手、教練、獲得過金鐘獎,身材高大又健美,采訪過7屆奧運會,訪問過拳王阿里、球王貝利還有姚明等體育名人,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口中的 “大陸宋世雄,臺灣傅達仁?!?/p>
但他在晚年時被查出膽管阻塞,之后又被診斷出胰臟癌,飽受病痛折磨,暴瘦到只剩49公斤。
在人生的最后日子,他不斷向家人提出想要安樂死的想法,也曾積極推動臺灣安樂死合法的議題。
在2018年6月7日,家人同意了他的請求,傅達仁選擇在瑞士安樂死。
他臨終時的畫面,最近被他的兒子公布出來,在視頻里,他的家人圍繞著他,眾人唱著歌,伴著他喝下了藥劑,最后他平靜地倒在了兒子懷里。
在視頻中,他的家人全程笑著鼓勵他,他也輕松地與工作人員交談,氣氛并不像想象中那樣沉重悲傷。
在喝下藥物之前,他對鏡頭展開笑顏,并說:“再見!Farewell so long”。隨后,他拿起杯子,一口一口喝下了藥劑。
最后,他倒在了兒子懷里,伴著家人的歌聲,平靜地、慢慢地離開了這個他曾精彩活過的人世間。他的家人也笑著送他離開,祝福他“沒有病痛了”、“爸,我們愛你”。
這是一幅太美好的畫面,我從未想過面對死亡的最后時刻可以如此平安喜樂。
對于每日遭受病痛折磨的傅達仁來說,選擇安樂死也許是他解脫的方式,并且他也不愧對自己精彩的一生。
然而,這種選擇nlp學習對于家人來說是最艱難的,畢竟“家人相聚,都是上帝恩典”。
傅達仁的兒子一直抗拒父親的決定,不愿意讓父親離開,在視頻里陪伴父親的最后階段,他也不停憋淚,拼命想要表達對父親的愛意。
但是最終,他還是接受了父親的決定,送家人溫暖地離去。
他說:
爸爸當時希望的是,他可以在歌聲中慢慢地睡去離開,讓我們吃著蛋糕,旁邊擺著鮮花。
“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,你看在醫院里面,我死不了,一直在痛苦,一直在拉扯。我不要,我活夠了?!卑职之敃r很滿意這樣的布置。
對于我們這些家人來說,也會覺得很像是在家中,是一種溫暖的離開。
圖 / 《一一》劇照
有一期奇葩大會上,高曉松問“死亡體驗館”創始人丁銳:見了那么多體驗死亡的人,哪一種人最怕死?
丁銳說:沒有充分活過的人,最怕死。
為什么安樂死會引起這么大的爭議?
一方面,是討論人是否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死亡。
另一方面,安樂死其實是把家人的死亡直接地擺在你面前,當那一刻到來時,有多少人能夠坦然地接受?
02
我們應該如何與家人討論死亡
當家人患了絕癥,想要放棄治療,從病痛中解脫出來,這種決定不僅對于本人是艱難的,對于家人更是難以接受的痛苦。
BBC的紀錄片《如何死亡:西蒙的選擇》,就講述了一位身患絕癥的英國人面對死亡的選擇,但他的家人極其抗拒,不愿意讓他離去。
英國人西蒙在57歲之前的人生都近乎完美,劍橋畢業,會說四國語言,家庭美滿、事業有成。同時他幽默風趣,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人。
圖 / 《如何死亡:西蒙的選擇》劇照
然而,在他57歲那一年,被診斷出了運動神經元病,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霍金所患的病。
這是一種絕癥,最多兩年,他的肌肉將逐漸萎縮,直到最后呼吸衰竭死亡。
在診斷后的一兩年,他逐漸喪失了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,從前每晚給孫子講故事,逗得孫子哈哈大笑,如今沒有人聽清他在說什么,甚至最后沐浴穿衣、日常行動都需要護工的幫助。
圖 / 《如何死亡:西蒙的選擇》劇照
西蒙忍受不了這樣殘缺又羞恥的生活,“我寧愿選擇自殺或者安樂死”。
然而在英國,鼓勵或者幫助他人自殺是犯罪。目前,世界上只有荷蘭,比利時,盧森堡和瑞士安樂死是合法的。
他的家人卻完全不同意,尤其是他的妻子黛比,她壓根無法理解丈夫這種非自然死亡的自殺想法。
"為什么別人可以撐著多活一陣,你卻不行?”
醫生對西蒙妻子的想法表示理解:“愿意讓親人安樂死的人,要比進行安樂死的人更難受,你死了,就從這一切之中解脫了,但你的妻子還要活下去,面對這殘酷的一切?!?/p>
圖 / 《如何死亡:西蒙的選擇》劇照
但同時,她也對黛比說:“西蒙是病人,不是小孩子了。他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?!?/p>
圖 / 《如何死亡:西蒙的選擇》劇照
黛比的內心十分掙扎,但最終,她同意了西蒙的決定。
最終,西蒙選擇在他生日11月2日那天實行安樂死。
圖 / 《如何死亡:西蒙的選擇》劇照
最后的鏡頭沒有拍西蒙死亡的畫面,而是拍下了身邊圍繞著的家人與摯友。
圖 / 《如何死亡:西蒙的選擇》劇照
在中國,有的人得了絕癥,他的家人就瞞著他本人,似乎本人并沒有知道自己命運的權利。
其實這種“死亡隔離”,暴露了我們對于死亡沒有正確的態度,同時,由于不能正確面對死亡,我們喪失了最好的告別機會。
03
如果死亡沒有告別,
那將是一段黑暗的旅途
西蒙在前往瑞士前,與家人好友舉辦了一次告別的餐會。在餐會上,大家歡聲笑語,黛比緊握著西蒙的手,親人好友們都紛紛與他擁抱告別。
傅達仁決定安樂死前,留下了讓人熱淚盈眶的遺言:“人必有死!送君千里,終有一別!年輕時奮斗向前,年老時喜樂再見。如果你心里有我,死亡就不是離別?!?/p>
你有沒有想過,自己的葬禮會是什么樣?
為自己舉辦一場葬禮,就像一次人生的復盤,你體驗過的那些喜怒哀樂,大起大落,盡管最后都會歸于塵土,但在帶來情緒體驗的那一刻,是無可比擬的,那些都是只屬于你的在世上走過一遭的痕跡。
人的出生就像一張白紙,而到了最后時刻,一定要被折過皺過,盡情涂抹過,才能心滿意足地離開。
我想,最好的葬禮,就是一場告別會,與自己最親最愛的人告別,與自己努力活過的歲月告別,與放下的放不下的告別,與所有遺憾不甘告別。
金士杰在話劇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》里,扮演一名漸凍癥老教授,也是為自己舉辦了一場葬禮,邀請了親朋好友和鄰居,當面聽他們贊美、嘲笑和挖苦自己。
他想象著自己在天上聽到這些話,“感覺幸福極了”。
圖 / 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》劇照
在美劇《柯明斯基理論》中,八十歲的艾琳臥在病床上,已時日不多,但她事無巨細地為自己安排了葬禮。
從做棺材的木板到葬禮上節目單的字體,她都一一定好了,甚至要求在葬禮上要有自己喜歡的黑人女歌手演唱《果醬女郎》,要有喜劇表演者擔當主持,要有變裝者獻唱。
整個葬禮像一場歡樂的表演,大家都被艾琳的古靈精怪逗得好笑。
圖 / 《柯明斯基理論》劇照
04
懂得生活意義的前提,
是正確認識死亡
死亡真的有那么可怕嗎?
中國人總是避免談論死,將“死”看作和鬼神一樣避諱的詞。甚至在平日談話時,都會避免“死”這個字,迷信者更會避開數字“4”和“14”。
仿佛不談論,死亡就不存在,就不發生。
知乎上有一位答主分享了她奶奶腦溢血去世的經歷:
“當我被帶去奶奶病床前,沒有一個大人告訴我,奶奶已經生命垂危了,我完全不知道,那是最后一面。我被匆匆帶去,匆匆帶走。根本沒有告別。
大人們像是商量好了一樣瞞著我,直到最后奶奶遺體被送去火葬場,我才知道消息?!?/p>
她說,過了十幾年,她至今都能記得當時內心憤怒、哀傷、被欺騙的感受。
因為父母對于死亡遮遮掩掩的態度,導致她根本沒有機會與奶奶好好告別,讓她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接受奶奶的過世。
大人以為將她與死亡隔離是對她的保護,殊不知這恰恰是對她最大的傷害。
圖 / 《忠犬八公的故事》劇照
我們對于死亡小心翼翼的態度,其實暴露了我們對于死亡認識的缺失。
在傅達仁的視頻評論下,有的人感慨說:“有尊嚴地死去,何嘗不是一種解脫”
而有人不明白傅達仁何以有這么大的勇氣:“人怎么能不動聲色地直面死亡,在清醒的狀態下自我了結?”
錯誤的生死觀導致人極度恐懼死亡,認為死是一種悲苦的事。其實我們對于死亡教育的缺失,才導致了對死亡的恐懼,而這種恐懼來自于對未知的恐懼。
孔子有句老話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就是說生的事情還沒搞明白,談論什么死?
但我們現在缺失的,也許不是“未知生”,而是“未知死,焉知生?”
如果連死亡都不能正確認識,我們何以懂得生活的意義呢?
還記得迪士尼動畫《尋夢環游記》,在墨西哥的亡靈節來臨時,墨西哥人會在家里擺設祭臺。
他們相信,這樣可以讓逝去的靈魂知道自己并沒有被遺忘,并為其指引回家的道路。
亡靈節時,墨西哥人家中會設立祭臺,懷念逝去的家人 圖 / 《尋夢環游記》劇照
在墨西哥人看來,人有兩種死亡,一種是肉體的死去,但這并不是真正的死亡,無人祭奠被人遺忘才是最終的死亡。
在電影中,亡靈們踩著萬壽菊鋪成的路回家,與生者一同狂歡。這正契合了影片的主題——被遺忘者的永逝以及被懷念者的歸鄉。
亡靈們踩著萬壽菊鋪成的路,回到親人的身邊 圖 / 《尋夢環游記》劇照
當然,人人都有對于死亡的恐懼,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認為,對死亡的恐懼促進了世界的進步,被稱為恐懼管理理論。
理論表示,每個人都有對死亡的恐懼心理,并且為了緩解對死亡的恐懼,人們創立了文化世界觀,這種文化世界觀可以使人們感覺象征性的超越死亡。
而文化價值觀則可以給人提供一種感覺,即每個人是這個有意義的世界中有價值的一員。
去年是群星隕落的一年,我們在遺憾中送走了諸多優秀的靈魂。
“身處果殼之中,但仍是宇宙之王”的霍金;
曾是受人尊敬的總統與善良無私的父親的老布什;
為我們創造了江湖俠義的金庸;
“我的靈魂自由”的國學大師李敖......
他們向我們展示了,人在這個文化世界上,可以活得多有價值,他們的存在就是超越了死亡。而留下來的,會在文化世界上傳承。
冉克雷維說:“提早認識死亡才會深刻人生?!?/p>
人在幾歲時就應該認識死亡這件事呢?活到現在,你是否有認真思考過死亡?
圖 / 《死亡詩社》劇照
最近高亞麟的一句話刷屏了:“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”。
“父母在,你不會琢磨(死亡),甚至你60歲你都不會想,因為你老覺得有一堵墻,擋在你和死神面前,你看不見死亡,但是父母一沒,你直面死亡?!?/p>
清明時節,想和大家做一次別致的NLP高級執行師班話題討論,讓我們趁此機會認真地思考一下“死亡”:
我們想知道,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48小時,你最想彌補的遺憾是什么?如果沒有遺憾,你會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做什么?